國際仲裁法院判決「太平島」並非「島嶼」一事,台灣一位著名國際法學者深陷漩渦中心,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他本人則大呼冤枉。細節所反映的,除了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互動,也是學者的悲哀。
事件的起因,是去年4月在台灣英文報章《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出現了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姜皇池的署名文章,文中指馬英九政府的南海政策不夠理智,台灣當局對太平島的巨大投入在戰略回報、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都收效甚微。
是否認同上述觀點並不重要,重點是姜皇池在文中就太平島的「軍事補給站」價值提出如下質疑:
「太平島上別說是用油與食物,以往尚有淡水可供飲用,但經歷數十年不斷抽取,如今連用水都需從台灣運去!除陽光與空氣外,所有一切所需,均待外援, 豈有能力做為中繼站,協助補給往來軍艦?」這一論述,在當時並未引發台灣社會反響,但我們不得不佩服南海仲裁案中菲律賓代理訴訟律師之「細心」,菲方代表 去年底在仲裁法院口頭辯論陳述時,居然找到姜皇池文章中所言作為論據,指「太平島並無淡水,自然不可支持人類生活,因此不可算作島嶼」。這一段插曲,在仲 裁法院最終作出不利於台灣主張的裁決後被媒體挖出。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台灣一場關於南海仲裁案的座談會上,前總統馬英九居然也不點名批評「台灣大學某教授」,稱其於《台北時報》的言論「沒有一句話是真的」,卻正中菲律賓下懷,被菲方律師反覆引用,明顯指姜皇池的文章給菲律賓口實,造成台灣的被動局面。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也在社交網絡發帖,直接稱姜皇池為「賣台賊」,批評他主張「太平島是岩礁」云云。至於泛藍陣營的網站,也一律以類似大陸「小粉紅」的風格,對姜皇池口誅筆伐、人身攻擊,水平不堪入目。
但只要我們仔細回顧前述過程,尤其是結合仲裁法院判決書,卻不難發現馬英九以及國民黨對姜皇池的偏見。根據姜皇池自己的說法,《Taipei Times 》的文章是媒體翻譯自他於《蘋果日報》的另一篇文字,期間翻譯出現過分簡化,扭曲了本意,又被菲律賓律師過渡演繹,方出現種種誤解。當然,這類文字之爭往往是無頭公案,但無論是《蘋果日報》的中文原文,還是《Taipei Times 》的英文譯本,姜皇池都沒有說「太平島是岩礁」;他強調太平島曾有淡水,而沒有指島上現無淡水;目前太平島駐守士兵的日常生活物資(包括淡水)需從台灣運輸過去,也是公認的事實。
在仲裁法院給出的裁決書中,於584段和615段等處皆明言「太平島存在淡水」,同時判決書隻字未提姜皇池的文章。最終判定太平島是「岩礁」,乃是出於其歷史上未能有條件供人「長期居住並維持本身的經濟生活」,仲裁書另有篇幅對這邏輯予以闡述,是否合理是另一回事,但實在與姜皇池無關。
姜皇池忽然聲名大噪,更多是馬英九和國民黨的事。畢竟,太平島是國民黨政府過去八年投入巨額資金、資源的「形象工程」,馬英九卸任前不顧美方反對,親自登島表態,就是希望留下一筆政治遺產。蔡正元給姜皇池扣上「深綠」帽子,用意不言自明。民粹面前,人人平等,本身也是國際法學者的馬英九,自不例外。哀哉。
小詞典:《Taipei Times》
台灣較有影響力的英語紙媒,成立於1999年,屬台灣自由時報集團旗下,在公眾眼中有親綠營傳統。《Taipei Times 》作為台灣有數的國際媒體,在國際社會有一定影響力,也是台灣人讓世界了解島內局勢的重要平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