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日星期四

中國能拯救希臘嗎?

希臘債務危機延綿至今,終於出現公投破局,形勢接近攤牌。事實上,各方都想不到一勞永逸的辦法,高人做的,反而是儘量令市場「消化」危機,而不是解決危機。那是否就沒有其他出路?理論上,還是有的。除了本欄曾談及的「俄羅斯牌」,另一張就是「中國牌」。

早在希臘危機爆發前夕,中國就和希臘簽下一批合作協議,最重要的,是讓國企中遠投資希臘港口比雷埃夫斯(Piraeus)。對中國而言,這是切入歐洲大陸的理想基地,無論是配合今天的「一帶一路」也好、當作戰略部署也好,比港都是潛力無限的港口。現任希臘總理齊普拉斯不斷向中國試探進一步合作,中方也多次表態說「不希望希臘退出歐盟」,暗示不排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忙。

不過,利用希臘危機「掃貨」是一回事,動真格為希臘欠債埋單,自然又是另一回事。希臘經濟體對中國而言,並無大吸引力,沒有中資機構喜歡投資的天然資源,也不具備和中國互補的工業或科技產業。要是國企依靠商業行為「走出去」,不會走到希臘。假如是國家行為全力為希臘還債,就是不談成本效益,單是這姿態,就容易激起國內民意反彈,也可能令歐洲各國不滿。假如只是買買國債,對大局基本上不具備影響力,聊勝於無而已。

「中國牌」要破局的方案只有一個,就是殖民時代那種「租界」安排:希臘把比雷埃夫斯港(或其他地方)「租借」給中國,在當地完全按中國法律管治99年,就像昔日的英屬香港,換取中國巨額援助金。這樣一來,中國在那裏做甚麼實驗都可以:在軍事層面,可以和俄羅斯加強海軍合作;在政治層面,可以直接打入歐盟,變相得到參與歐洲的身份;在經濟層面,可以通過杠杆影響希臘經濟、繼而影響歐盟經濟,還可以建立地下錢莊,讓香港的功能分流;在內政層面,可以實驗種種供中國不同地方參考的制度。至於民族士氣大振,更不在話下。

這樣做在21世紀,當然,似是天方夜譚。一旦成事,各國都會高調批評「新殖民主義」,希臘本土對「喪權辱國」的憤慨,只會不下於對德國的不滿,因此中國外交界斷不會冒險,平白成為箭靶。但類似解決方式,在當代國際社會,並非沒有先例可援。例如「中非帝國」暴君博卡薩下台前,為解決國家破產問題,一度考慮租出飛地給利比亞卡達菲換取金錢;伊朗控制的阿布穆薩島,也和從前管理該島的阿聯酋沙迦酋長國分享石油收入。隨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類似希臘那樣破產的國家也肯定陸續有來,數十年後,上述狂想不無被落實的可能。不過回到今天,概念還是過度超前(或過度復古),「中國牌」,望梅止渴罷了。

小詞典: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
希臘港口,位於雅典南部,面積50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香港島,連同近郊地區,人口近50萬。比港為希臘最重要港口、軍事基地,也是全球十大貨櫃碼頭之一。2008年,希臘推動私有化改革,中國中遠集團取得比港35年特許經營權,價碼為43億歐元。後來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中遠持續投資,令其貨櫃碼頭吞吐量以倍增。最終,希臘政府持有的港口管理最後股權也要出售,中遠是熱門買家,直道現任左翼政府上台才凍結計劃,比港前景未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