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星期三

中國「南極外交」與《南極條約》的漏洞

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外交政策明顯積極進取,除了「一帶一路」、亞投行、兩洋鐵路等舉措,連極地、月球也是目標。上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指中國正把其戰略利益伸廷到南極,早前《日經新聞》也以日本觀點分析同一現象,認為其長遠影響可能比鄰近的基建項目更深遠,值得我們關注。

2003年,中國在南極投放的資金約為一千二百萬歐元,到2013年,已急升三倍至三千五百萬歐元。2014年11月,習近平接連出訪澳洲、紐西蘭兩個距離南極最近的發達國家,跟兩國加強在南極的科研和探勘合作,而跟澳洲簽署的合同,更容許中國船隻、飛機在正式進入南極前,在澳洲補給食物和燃料,被認為是中國正式進入南極的宣言。國家海洋總局局長劉賜貴在《中國海洋報》上發表文章,形容這是「歷史時刻」。而極地治理、太空治理等,都是近年中國國際關係學界的火熱項目,相信在未來十年,只會更熱。

其實,早在習近平出訪前的10月,《北京晚報》已報導,中國將會在南極興建固定翼機場。雖然報導只是稱機場的功用主要是通過空運,支援現有的四個依賴海路運輸的南極基地,但空運會令中國日後在南極的運輸成本和時間大減,方便調配更多人手,也方便輸送更多物料和設備。中國也研發了破冰船到南極,雖然質素不太得到國際社會肯定,但方向如何,乃清晰不過的。

雖然中國在1985年開始,在南極就設有基地,但規模一直不及其他大國。現時在南極科研和探勘工作比較出色的,首推美國和澳洲,分別有六座和三座南極基地,而且設備先進,此外英國、法國、日本等,都有不俗的設備。劉賜貴指2015年至2030年,會是中國成為「極地考察強國」的重要時期,認為中國必須追趕在南極有積極動作的其他大國。因此,中國已計劃興建第五座的南極考察站,投放資源亦比從前的基地豐富。著有《China as a Polar Power》一書的紐西蘭政治學教授布雷迪(Ann-Marie Brady)指出,這個新基地令中國由十年前一個參與南極事務的普通國家,轉變成區內的大國。

中國在南極投入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當然有其打算。根據推算,南極有二千億桶原油,是世上已知原油第三多的地方。隨著氣候變化、科技發展,不少從前被認為不可能開發的極地資源,無論是能源、還是食物,都變得可望可即。不過,也許這還不是重點。一旦南極冰融,變成兵家必爭之地的新大陸,整個國際地緣政治必會被重構,假如中國按兵不動,才教人奇怪。連當年納粹德國也想到在南極建立基地,而小國如挪威也一度有領土要求,何況崛起後的中國?

可想像的是,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對中國挑明了的「南極計劃」,不會感到自在。但問題在於南極洲的特殊性、模糊性。南極目前沒有獨立國家、也沒有殖民地,因為南極的原油開採受一系列《南極條約》限制,稱為「《南極條約》體系」。該體系容許各國在南極進行用於和平用於的科研工作,禁止開採資源、軍事研究,鼓勵各國「共同研究」南極,凍結一切領土主張。

然而,體系的《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將於2048修訂,屆時世界局勢是甚麼回事,誰也不知道。雖然中國現時不可以正式由南極抽取原油,卻可以先進行勘探等前期工作,儘量爭取有利位置。而且條約只是「君子協定」,一旦出現能源危機,有大國率先打破禁忌,亦未可知。正如中國海洋大學郭培清教授指出,沒人會知道南極資源的爭奪戰之後會如何發展,而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先在當中找尋自己的落腳點。一旦有國家重新提出南極領土要求,而中國已在當地建立勢力範圍,也會變得奇貨可居。

根據「《南極條約》體系」,南極資源理論上是「全人類」共同享有的。只要中國一日不破壞《南極條約》,單在科研範圍全力參與,美國、澳洲都難以阻止。而且條約雖然禁止開採資源,卻沒有其他相應環境保護,中國已大舉發展「南極生態旅遊」,一方面,自然是「大國崛起」經濟行為,但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更多配套基建工程,並增加中國在南極的「實質存在」。而國外基建,正是目前中國外交最感興趣的。相信在可見將來,中國會不斷使用《南極條約》掩護,拓展在南極的實質勢力範圍。至於南極大國關係由和平合作到競爭衝突的轉捩點,究竟在甚麼時候出現,就不得而知了。

沈旭暉 亞洲週刊 2015年7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