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星期四

獅城本土派如何看待中國

昨天談及新加坡在中美兩國間嘗試左右逢源,希望搭中國崛起的經濟便車,但此策略起碼於過去數年在民間引起反彈。導火線之一,正是同樣在香港也鬧哄哄的新移民問題。

前年,星洲政府發布《人口政策白皮書》,稱要繼續引入移民,回應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下降等問題,隨即惹起民眾反彈,引發大規模示威。獅城一向嚴格規管國民集會,大型反政府活動並不常見,令該次示威被形容為星洲立國後最大型反政府集會,反映當地人對移民早有抱怨。

近十年來,每年均有數以萬計中國人移民到獅城,讓部分當地人憂慮國家變成「小中國」(當然來自其他地方的新移民也不少,但還是以華裔新移民為主流)。「新加坡本土派」認為移民推高房價,減少就業機會,加重公共交通負荷等;亦有星洲人指摘中國移民拒絕融入新加坡生活,例如不少中國網上討論區都戲稱新加坡為「坡縣」,對承認獅城此彈丸之地有資格建立本身的一套,態度是犬儒的。

種族矛盾 挑戰嚴峻

2010年底,有新加坡人組織反對鐵路站增加華語廣播,認為是過分遷就中國移民。2011年8月,又有新加坡人發起「全民煮咖喱日」,皆因此前有中國移民抱怨印度裔鄰居煮咖喱傳出的味道。類似事件,大大小小,有些有報道,有些無報道,不一而足。

更具指標性的是,新加坡「本土派」人士吳家和(Gilbert Goh)曾撰文,反對中國移民湧入,文中把中國移民形容為星洲人的「頭號公敵」。言論一出,吳家和受到不少批評,被指摘為「種族主義者」,煽動排外情緒,正如不少香港本土派也被反對者稱為「法西斯」。

新加坡一向以審慎的移民政策立國,政府鼓勵海外專才移民當地,令國家保持競爭力。自李光耀年代開始,一直強調國內不同種族融和,包括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等,來建構一個超越種族的新加坡身份。故此,種族主義在該國向來是禁忌,現在公然出現有關聲音,自然是一大警號。

問題是,民意與民情不是數據及論述便能影響的,更多是日常生活瑣事足以根本改變民意或觀感。記起筆者在新加坡訪問工作時,最常聽當地朋友提起的及提得咬牙切齒的,是以下案例。一名88歲年老新加坡富婆認識中國新移民,推心置腹,讓他登堂入室,結果家裏名畫都被此人騙走,更被騙轉移全部資產。最後老人的後代發現騙局,政府發現此人申請當新加坡永久居民的證書也是偽造,決定通緝新移民夫婦歸案。事件確立「中國新移民都是過來騙我們錢」的形象,產生相當不良影響。

說到底,關鍵問題其實是,星洲能否保持一種非中國的華裔身份,繼續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獨特位置?還是隨着中國崛起,無可避免的成為中國這個龐大經濟體的附庸,連帶原有的身份認同也被改變?要解答相關問題,而不是片面處理個別案例,甚或是余澎杉案,似乎才是後李光耀時代的最大挑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