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星期三

澳門的國際軟實力:葡語國家論壇

我們身在香港,常以為這還是國際都會,其實在國際關係角度,反而是一海之隔的澳門,有官方的國際關係任務。2003年,七個葡語國家安哥拉、巴西、佛得角、畿內亞比紹、東帝汶、莫桑比克、葡萄牙與中國在澳門舉行首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下稱「澳門論壇」),出席論壇的八國部長級官員簽訂了《經貿合作行動綱領》。自此,澳門論壇每三年在澳門舉辦,至今已舉行過四屆,除了中國深化了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澳門亦借此平台提升了國際地位,值得香港借鏡。

雖然葡語不算是主要語系,但目前全球葡語國家也共計約有2.6億人口,也算是龐大的消費市場。有別於上海合作組織、「東盟+3」等以地域作為成員基礎,澳門論壇以語言連繫合作,覆蓋五大洲,而且當中不無寶庫。身為歐洲國家的葡萄牙反而相對無足輕重,龐然大物巴西亦不太重視這論壇,但對其餘的亞非國家而言,論壇卻是鎖定對華關係的重要平台。特別一半石油售向中國的安哥拉,更是中國近年外交的一大重點。據統計,2002年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貿易額為56億美元,至2013年,雙邊貿易總額已達1,314億美元,同年成員國簽訂了《2014至2016年經貿合作行動綱領》,將2016年雙邊貿易額目標定在1,600億美元,中國同時宣布對葡語國家的優惠貸款、生產建設、醫療藥物等八項援助措施。2013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澳門工商業發展基金亦建立了「中葡合作發展基金」,啓動金額為1.25億美元,規模雖然不能與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等相提並論,但也是一個基建啟動泉源。

有趣的是,中國原來和葡語國家沾不上邊,直到澳門回歸後,才有了出師有名的「白手套」。基於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歷史,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關係相對密切,有相似的語言文化、司法制度、金融體系和營商環境,也是目前世上唯一同時以中文和葡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地方。加上澳門本身作為自由港、獨立關稅區等優勢,讓葡語國家商人能借助澳門作為試點,進一步深入珠三角及其餘的中國大陸市場。儘管中國沒有澳門,也能持續和葡語國家交往,但澳門作為中間橋樑的角色,目前卻是無法被其他中國城市取代的。

據澳門論壇常設秘書處的官方文宣指,澳門是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為中國與其他葡語系國家的經貿及文化交流的合作平台」,這自然是文宣,但也是事實,因為這樣的任務,沒有北京首肯,澳門自己是做不來的。作為特別行政區,澳門沒有外交權力,但藉着澳門論壇等,澳門得以發揮「涉外」功能。澳門評論員皮耶形容這種涉外功能為「中央分派的『平台』工作」,並讓澳門能借勢自行發展其他「平台地位」;他在《商訊》上撰寫的一篇題為〈澳門與葡語國家「零距離」〉的文章中提到,自2003年澳門舉辦首屆澳門論壇以來,也舉辦過第一屆葡語國家運動會、葡語嘉年華等,這些都是「平台地位」的顯像。

對北京而言,澳門一直是比香港「可靠」的特區,因而在香港失去APEC財長會議主辦權的同時,澳門的APEC旅遊部長會議依舊進行,澳門論壇也被不斷加碼。2013年舉行的第四屆澳門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明支持澳門建設成為「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等。其實早在2002年,澳門政府制定涉外策略時,已經以「遠交近融」作為核心概念,設定三大商貿平台,包括「粵西地區經貿服務平台」、「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台」和「全球華人經貿服務平台」,最好唯有葡語平台跑出而已。結果,借助「澳門論壇」,澳門擔當了官方口中「協助中國與葡語國家的企業家進行商務配對、合作洽談等工作,為各國企業家創造商機」的任務。昔日澳門只以博彩和旅遊業支撑特區經濟,沒有香港、上海等的金融角色,然而隨著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往來,澳門經濟轉型也出現一絲轉機。

此外,澳門論壇偶爾也能發揮一些「軟實力」功能。例如西非葡語國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目前與台灣政權建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經貿合作關係,也沒有加入澳門論壇。不過,該國參加了在澳門舉行的第一屆葡語國家運動會,當地奧委會亦與澳門奧委會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北京維持與聖多美和普林西比這類國家的交往,靠的也就是澳門了。

不過,澳門論壇的真正功能,還是有諸般局限。表面上,澳門回歸以來,在文化保育方面表現頗出色,澳門歷史城區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保留了不少中葡融合的獨特性。不過,澳門的土生葡人文化也面臨全球化挑戰,官方不得不不斷支持各種傳統葡語活動,鼓勵學生學習葡語,以維持澳門的葡萄牙特色。一旦沒有了官方支持,靠社會自然運作,「澳葡」還有多少可以剩下來,大是疑問。而儘管澳門連繫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角色獲得中央支持,但這無疑是自上而下的任務,民間不見得十分投入。澳門論壇常設秘書處正是官僚體制下的聯絡機構,主力籌辦澳門論壇以及相關經貿活動,但甚少在民間推廣中葡關係,相關人事也頗受壟斷。

值得香港思考的是,這裏又有沒有出現「香港論壇」,處理中國與英語系國家、或英聯邦交往的空間?表面上,似乎是不俗的算盤,但一想到操作層面,就明白其局限。首先全球英語系國家太多,而且大國不少,中國不可能放心讓香港處理和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關係,只會擔心「外國勢力」借機入侵,不同葡語國家,沒有任何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而香港亦不同「123事件」後已變相回歸的澳門,至今未完成北京眼中的所謂「人心回歸」,假如被名正言順賦予「涉英外事任務」,恐怕不少愛國人士會大為感冒。何況澳門可以建構獨家葡語身份,曾被德國殖民的青島可以建構德國文化認同,但足以溝通英語系國家的內地城市還有不少,上海、廣州其實都有一定條件。既然官方做不了,香港民間更應該主動維繫歷史的串連,否則數十年後,可能連澳門的獨特地位也不如了。

沈旭暉 明報月刊 2015年7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